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董帆教授团队在Science伙伴期刊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
文:任琴 来源: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时间:2023-11-26 2762

  近日,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董帆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伙伴期刊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Rapi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In Situ Formed Bromine Vacancies and COMolecules Enhances CO2 Photoreduction”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一种通过原位光致溴空位与CO2分子之间快速能量交换的方法增强CO2光还原性能。基础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任琴为第一作者,董帆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为燃料,为利用可再生太阳能调节全球碳平衡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不幸的是,CO2分子的活化是非常困难的,CO2分子有两个稳定的离域π34键,且C=O的解离能高达799 kJ mol-1。光催化CO2还原过程与活化C=O键的活性位点有关,其中双键的活化被认为是CO2还原的速率决定步骤。值得注意的是,单个电子的加入会引起了CO2分子结构的弯曲,从而降低其活化能。因此,通过调节具有丰富局域电子的活性位点来促进CO2分子的活化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董帆教授团队发展了一种新的策略,通过光诱导溴空位和CO2分子之间的快速能量交换来促进CO2分子的吸附和活化。结合原位电子顺磁波谱仪(cw-EPR)和脉冲电子顺磁波谱仪(pulsed EPR)证实了在CO2氛围中,原位形成的Br空位与CO2分子之间存在能量交换作用,促进了高能CO2分子的形成,有利于后续的光还原反应(图1)。

图片1.png

图1 光致溴空位与CO2分子之间的快速能量交换

  在CO2气氛中,光照后的弛豫时间T2比黑暗条件下减少了198ns,而在Ar气氛中仅减少了23ns。这一结果证实了CO2分子导致弛豫时间T2减少。在Ar气氛下,低能电子(|β>态)可以吸收微波能量,跃迁到高能态(|α>态),并将能量传递给下一个低能电子,然后自身返回到初始低能态(|β>态)。而在CO2氛围下,高能电子(|α>态)向吸附在表面的CO2分子传递能量,使得高能二氧化碳分子更易激活。通过理论计算表明在Br空位上吸附的CO2分子LUMO轨道能更低,表现出更负的吸附能和更明显的键角变化,这表明其更高的热力学可行性。红外结果显示在1421 cm−1处的红外峰归因于·CO2−物种,这是由于吸附的CO2分子从光致溴缺陷中获得电子。随后,将CO2分子和水蒸气同时通入反应仓,在1637cm−1处检测到光催化CO2还原的关键活性中间体COOH*物种。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光致溴缺陷作为活性位点促进CO2分子和H2O分子的吸附和活化(图2)。

图片2(1).png 

图2 能量传递过程以及反应中间体的监测

  为揭示CO2光还原的潜在机制,我们进一步进行了CO2/H2O混合气氛下的原位EPR实验,通过模拟实际的光催化环境来探索真实的反应机理。当同时注入反应物分子(CO2/H2O)时,EPR信号的降低归因于局域在光致溴空位上的单电子向CO2和H2O分子的转移。结果表明,Br空位与反应物分子之间的强电子相互作用有利于CO2和H2O分子的吸附和活化。原位红外检测到COOH*(1635cm−1和1540cm−1)信号,被认为是将CO2转化为CO的关键中间体之一。此外,同位素标记试验中没有13CH4峰,这与活性检测到的没有CH4或H2是一致的,表明BOB样品在光催化过程中原位产生的溴缺陷对稳定的光催化CO2还原反应具有100%的选择性。综上,原位光致溴缺陷与反应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光催化CO2还原反应(图3)。

 图片3.png

图3 光催化CO2还原的机理揭示与性能测试

  综合原位cw-EPR和pulsed EPR表征技术,证实了光催化过程中原位产生的溴缺陷向基态CO2分子传递能量。这种快速的能量交换过程有助于CO2分子进一步被激活并进行后续的光还原反应。原位红外光谱表明活化的CO2分子转化为重要的COOH*中间体,最终生成产物CO,生成速率为9.1μmol g−1 h−1,选择性为100%。本研究采用先进的原位EPR技术和原位红外技术为研究CO2分子在光致活性位点上的活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视角能够加深研究人员对原位研究如何揭示CO2还原过程动态变化的理解,从而更深入地研究CO2转化机制。

  论文链接

  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research.0244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