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电人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寻找成电人】两位姐妹两对夫妻 四位成电人的校园记忆
文:网建办 图:网建办 来源:网建办 时间:2016-09-17 9303

  编者按:六十载星辰轮回,刻年轮沧桑;一甲子峥嵘岁月,谱桃李群英。在电子科技大学60华诞来临之际,为汇聚校友力量,共忆母校往昔,传承成电精神,学校面向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开展“寻找成电人”大型网络主题活动。

  这是一次新老成电人之间最深情的对话,我们寻找那些最有情缘的成电人,讲述他们与成电特殊的缘份。今天,“寻找成电人”带你走进两位姐妹、两对夫妻,四位成电人的成电校园记忆。

  家庭简介:

  姐姐:陈珏,1982年考入成电二系微波天线专业;

  姐夫:彭胡,1982年考入成电二系微波天线专业;

  妹妹:陈雯,1988年考入成电一系计算机通信专业;

  妹夫:利剑波,1985年考入成电四系电子精密机械专业。          

姐姐姐夫的同班同学缘

  陈珏姐妹与成电的缘分始于1982年。这一年夏天,家在眉山青神的陈珏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填报高考志愿。在电子仪器厂工作的陈珏父母建议她报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当时我父母所在厂里有成电的学生来实习,我父母觉得他们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很强,因此希望我也去成电学习,而且我的班主任老师也建议我报考电子方面的专业。”陈珏说,在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下,她报考了成电二系微波工程专业。

  1982年9月,陈珏走进了成电校园。“成电的学风很浓厚,课余生活也很丰富,我在学校里还学会了游泳和打排球。”陈珏说,当时她所在的专业有两个班,每个班30多位学生。辅导员是由系里的团支部书记梁和生老师兼任,班主任由赵纯青老师担任。

1.png

1982年,陈珏(第一排左二)、彭胡(第二排右二)和班上同学前往新都郊游

  “我们那时寝室里住了6位女生,彼此间的关系都很好。”陈珏说,刚进校时,班上有位来自安徽的同学生病住院了,其他同学就轮流去医院照看她。在大学里,陈珏学习很用功,专业成绩常常在系里名列前茅。

  读书期间,陈珏是系里学生会的学习委员,在系里组织举办过很多比赛。除了文艺类的比赛,还组织英语竞赛、电子竞赛等,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为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陈珏和同学们还办起了系报,亲自组稿、采访、刻字。

2.png

 大学期间,陈珏(第一排左一)、彭胡(第二排右二)参加学校集体舞比赛

  彭胡来自重庆江津,与陈珏是同班同学,两人在平时的接触中互有好感,因此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上学期间,彭胡是班里的“短跑健将”,因此也被大家推荐担任班上的体育委员。毕业时,由于彭胡平时在学校各方面表现突出,而且毕业设计得到高分,老师劝说他留校继续读研。但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他选择了先参加工作。

3.png

陈珏、彭胡一家近照

  1986年,陈珏和彭胡本科毕业了。陈珏被分配到成都锦江电机厂工作,彭胡则分配到重庆电力公司工作。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但两人仍然保持着书信来往。1989年,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1990年,陈珏考入华北电力学院继续读研,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彭胡所在的重庆电力公司工作。在经历长达7年的分别后,陈珏和彭胡才真正走到了一起。现今,彭胡一直从事电力通信工作,陈珏从事电力信息化工作,他们都是电力系统的技术骨干,为国家的电力工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妹妹妹夫再续成电缘

  受姐姐的影响,陈珏的妹妹陈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也首先选择了成电。1988年9月,陈雯成为成电一系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学生,该专业主要学习程控电话交换机的理论与技术。

  1965年,美国萨加桑纳开通的2000门空分程控电话交换机,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程控电话交换机。1970年,法国开通了世界上第一部程控数字交换机,采用时分复用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随后,世界各国都大力开发此项技术。进入上世纪80年代,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开始在世界上普及。而我们国内电话交换机技术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了较大发展, 在此时期,我国科研人员自行研发出了一批大中型容量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

4.png

大学时代的陈雯

  陈雯进校时,我国对程控通信计算机的研究已有较大发展,成电的研究人员在这方面更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大学里,陈雯非常珍惜学习的时光,“那时的专业课,像信息与系统、离散数学、计算机编程等都比较难,因此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由于老师们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因此考试也很严格,常有同学专业课达不到要求。

5.png

大学时代的利剑波(第一排右一)

  利剑波是四系电子精密机械专业的学生,1985年他从海南文昌中学考入了成电。“我们专业有两个班,每个班大约有30多位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利剑波说,那时他们一共有34门课,游步云老师教授机械、杨烨老师教授数学、张健老师教授光学、蔡玉娥老师教授理论力学……他们都是对学生很认真负责的老师。“有一位教我们高等数学的女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她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授我们三维立体几何时,空间感很强,我们都特别喜欢上她的课。”课余,利剑波喜欢打球,还曾代表系里参加西南地区的比赛。

  利剑波与陈雯是在图书馆偶然认识的。毕业后,利剑波回到了家乡海口工作,最早在一家合资公司做液晶显示器的销售工作,主要负责电视机的进出口,2000年至今在中海油工作。陈雯1992年毕业后回到位于眉山的国营867厂工作。两人于1994年结婚。后来为照顾家庭,陈雯前往海口,从此两人在海口安家立业。

                 两个家庭永远的成电记忆

  “成电学生的基本功真的很扎实。”利剑波说,大学期间,学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很重视,他的毕业设计课题“早期录像机的图像纠错”,对还是本科生的他来说,是非常难的一项研究。但在张健老师的指导下,他提出了比较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他以后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利剑波说学校当时的生产实习,对理工科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班当时被分配到西安咸阳一家生产显像管的企业实习,我主要进行机械手的实习操作。虽然实习条件比较艰苦,但是这对我们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6.png

利剑波、陈雯夫妇近照

  而比利剑波早三年入学的陈珏和彭胡虽然读的是微波天线专业,但他们对学校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也有同感,“我们微波天线专业也有很多的实验课,那时候学校的实验设备比较简陋,对实验数据有一些影响,但每次做实验,大家都很认真,而且对实验报告的撰写也很严谨。”陈珏说,成电踏实严谨的学风一直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陈珏和陈雯两位姐妹、两个家庭虽然如今分隔两地,并不能常在一起相聚,但这两个家庭、两对夫妻却有着共同的成电记忆。陈雯说,他们两个家庭都非常关心母校的发展,2008年陈雯和利剑波、2009年陈珏和彭胡都曾先后回母校参加同学会。“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学弟学妹们的学习条件也比我们当年的好太多了,我们为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到由衷的骄傲!”陈珏和陈雯表示,非常感谢母校多年的培育,感谢她在这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孕育的希望,希望每一个成电人都能在母校发展的道路上受益,更期待学校更加美丽,早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学。



编辑:李思扬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