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改革视点】《人类文明经典赏析》从通识教育1.0到3.0的改革探索
文:杨丽可 凌荣勋 图:逆光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4-16 7898

  “经典阅读在通识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新雅书院副院长曹莉教授近日做客“经典研读与小班讨论”教学工作坊,与我校《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的老师们深入研讨课程建设。

cl1.jpg

  这是《人类文明经典赏析》在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中的一次深入交流。从2016年开课以来,课程组50余位“老中青”“文理互补”的老师,打开人文知识宝库,开设60余门课程,小班教学全覆盖2016、2017级新生,用心用爱用智慧“灌溉”莘莘学子。

  目前,课程已走到了从通识教育1.0到3.0升华的重要节点——从“知识教育”到“智识教育”。课程组的目标逐渐明确清晰:不仅要让理工科同学们补上人文素养的短板,更要有“新四会”能力、独立的思考、正确的价值判断、开拓的视野。

  课程组的改革探索在成电人才培养的大体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副校长曾勇认为“该课程是学校精英人才培养的‘第一站’”,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认为课程要“打出学校以精英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文科特色品牌”。

“破冰”:2016年,以“成电速度”开课,形成“三特色”

  两个多月筹备,开出一门全新的、新生全覆盖、小班教学的大型课程,体现的是“成电速度”:

  2016年8月底,学校“关于快速提高本科生综合素养”的讨论会定下目标:在学校现有本科通识课程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新四会”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一门文科通识课程。

  会后,由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组织课程筹备小组。在教务处的指导、各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老师们积极参与,经过紧张筹备,《人类文明经典赏析》于2016年10月31日晚正式开课。首轮开课26位老师,共40个教学班,覆盖1200名大一新生。

6078e41482f74c818668df3c7b78701d.jpg

  课程“甫一面世”,老师们围绕人类文明发展这条主线,点线结合,形成了鲜明的“三特色”:

  教学形式和内容“双创新”。采取“阅读经典+深度讨论”的教学方式。课前由教师与助教指导学生阅读,每个选题平均阅读不少于100万字的经典论著或篇章;课中组织学生深度讨论,16个学时中要求不少于总课时的3/4用于讨论;以课中讨论为基础,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完成相关选题的规范论文写作,并写出较高水平的论文作为结课成果。课程内容围绕人类文明发展这一主干,既有文学人文类,以文学、史学和哲学为核心,包括衍生的美学、宗教学、伦理学、艺术学等;也有当代文明类,以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核心,涵盖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领域。

4.png

  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文理互补。从政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经管学院、计算机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单位遴选出的优秀老师们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其中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祝小宁教授,张鹰教授、高正平教授等资深专家,杨宏春教授、陈绍刚教授等中年学者,杨菁教授、周涛教授等青年学者,受到学生们喜爱。课程组中近20位理工科专家学者讲人文科学,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电子材料专家张鹰教授讲易经八卦中的大道之源,国内大数据领军人物周涛讲金庸……他们结合自己深厚的积累为同学们讲人文内容,给同学们树立了文理兼优的好榜样。

  小班教学全覆盖。每个班限定为30人,引导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相互辩论。课程论文审核通过后,将获得1个学分。该课程设定为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通识课程”,成绩合格者方可参与本科生奖学金评定,且该课程学分纳入到本科生奖学金计算学分。

“并进”:2017年,教学更体系化,延伸活动蓬勃开展,打造出亮丽的人文名片

  银杏叶由嫩绿至金黄。时光来到2017年,课程建设持续推进:

  2-6月,课程建设进入第二学期,56位来自各学院的老师与素质基地签订任务书,开课老师52人,开设136个教学班。选课学生3294人,实现了2016级本科学生全覆盖。

  9-12月,41位老师开设探究式小班教学共89个班,覆盖2536名学生。预计第四学期开课老师49人,开班数量达到110个教学班,满足2017级新生选课需求。

  课程组不只实现了从“零的突破”到“上规模”的跃升,更在体系化、规范化建设中迈出了扎实的步伐:

  课程组的教学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指导组、教务组、教研组以及教学活动组四个工作小组,按照“小班教学、全覆盖、新四会培养”的课程目标,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的课程建设方案。

  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有味。高正平教授激情道来古典美文的魅力;祝小宁教授从人性的视角谈管理之道;测试领域专家谢永乐教授娓娓讲来《史记》《春秋》的魅力;翻译专家周劲松副教授讲述幽默而随性的林语堂;杨菁教授从“成都茶馆”这个小的角度入手,解读国家和社会两大秩序如何破坏与重构民国城市;刘文彬副教授着眼精英人才领导力的培养,从国际视野和本土行动展开探讨;李杰副教授讲美国文明面临的挑战,引导同学们比较中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李滚教授让中国艺术像山水画般徐徐展开在同学们眼前……

4b76a16192861841d587fd5ad3e3a908.jpg

  “银杏叶”“慕课群”“悦读荟”等课程延伸活动蓬勃开展。课程组建设慕课,既有关于课程总体视角和框架的三门“课程总论”慕课,也从60余个选题中陆续延伸出慕课,计划每学期建设5门。课程组策划组织了十期“成电悦读荟”活动,每位老师的选题延伸1个读书会。《银杏叶》公众号也蓬勃开展起来。这些活动把课程内容引向深入,也能让同学们了解和“亲近”更多的选题内容,开阔视野。一次次教研活动也让老师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一年多来,课程组已开展了8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长达三四个小时,讨论热烈,意犹未尽。

0e0d5904865ad287473e28a29562ef25.jpg

  课程在学生中刮起了“人文风”。 “让学生感受自由学习、自由思考的学习氛围。老师们启发开导学生,从人文本质的角度认识,非常好!”同学们说。2017年下半年,课程组通过微信对1241名被授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10名辅导员深入访谈。调查显示,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非常浓厚。

“远航”:2018年,发力“教改”,建设“通识教育3.0”

  2018年1月初,在完成课程第三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牵头组织《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的6位任课老师远赴美国,深入了解国外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与理论研究,以及小班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

1.jpg

  这是《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对通识教育3.0的一次重要探索。在课程建设快速推进、成效喜人的情况下,课程组的老师们一直在思索着教学改革,并到国内外名校“取经”:

IMG_7031.JPG

  他们曾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和方正教育、DDI(智睿咨询)等公司开展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与领导力培养专题调研,也曾参加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小班研讨的科学引导、助教队伍的积极建设、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团队的大力支持、特色人文读本的成熟完善、书院模式的探索、课程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都给调研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调研的基础上,老师们形成了建设“通识教育3.0”的共识,即从“知识教育”向“智识教育”升华。杨菁教授结合哈弗大学等国际名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和课程组调研的成果,认为《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应定位为平台基础通识课,教改方向是提炼与体现电子科大人才培养的价值内核、发挥课程在学生智识水平提升上的功能。

  目前,课程组正从三个方向发力“教改”:

  形成课程“总纲”。课程组正着力打造《西方文明史》《中华文明史》《科技史》三门慕课。“总纲”不只是讲授知识,更基于电子科大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做思想性的引导。

  凝练课程选题,实现模块化。“我们要让《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更像一门课,而不是56门课。”杨菁说。目前课程组正把数十门课程归类为几大模块,模块内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推进学生的价值引导、思考分析、说理能力。课程组还将基于课程模块编撰“成电读本”,将选读的经典、教师导读、学生优秀作品、参考书目等集结成书。

  优化小班教学。如何让大一学生在小班课堂上做更深入的讨论?课程组采取了“内外”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在人力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研讨,请课程组的李杰副教授、许文骊副教授、彭岷副教授等老师做小班教学的交流。

  在希冀的目光中,人类经典文明的长河在成电课堂上流淌,将构建更精彩的精神家园,滋润着成电学子健康成长、智慧成长。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