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年终专稿】我校2015年科技工作综述
文:李果 图: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1-28 12138

追求一流科研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成电力量  

——我校2015年科技工作综述

  2016年1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通信学院邱昆教授、微固学院谢建良教授和光电学院蒋亚东教授步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会场,代表学校捧回三项国家级大奖。其中,通信学院邱昆教授团队的“***航电网络关键技术”项目和微固学院邓龙江教授团队的“***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光电学院蒋亚东教授团队的“非制冷红外辐射热探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电子科大连续第二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连续获得三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2015年,电子科大牵头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创历史新高。本年度学校共申报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0项,获奖15项,获奖率75%,其中有5项一等奖。

  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学校科研工作者不负众望,继续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漂亮答卷,也为“十三五”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基础前沿研究

高标准谋划“十三五”  早日实现“双一流”

  2015年12月18日,五年一度的电子科技大学2015科技工作会开幕。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有水平的“真科研”,提高基础研究能力,成为全校科技工作者热议的话题。

ae8dbf5d26f18ceea58052c111fb2d18.jpg

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科技工作会在清水河校区隆重开幕

  事实上,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已成为学校取得更大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此前,学校在基础研究队伍建设、氛围营造方面不断创新,组建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修订奖励办法,营造潜心研究的环境和氛围,更大限度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2015年,我校基础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79项,总经费1.38亿,其中杰青1项、优青4项,重点项目6项、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2项,面上项目86项、青年基金项目71项、其他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新立3项,获得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团队重点项目1项。

  另一方面,受到国际认可的老师不断涌现。5月,功率半导体领域最顶级学术年会——第二十七届国际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年会(IEEE ISPSD 2015)在中国香港举行。我校陈星弼院士因对高压功率MOSFET理论与设计的卓越贡献获得大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国际功率半导体先驱奖”,成为亚太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李少谦和曾兵教授当选IEEE Fellow。李硕彦教授获IEEE ERIC E. SUMNER AWARD,这是中国高校教师第一次获得该项殊荣。梁应敞教授入选汤森路透2015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此外,还有10位教师入选2014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尽管成绩斐然,电子科大的科技工作者并未止步于此。他们又开始谋划如何构建追求一流的电子科大科研体系,支撑学校“双一流”目标早日实现。

  为进一步聚集优势和做好顶层设计,更好地服务学校总体发展,2015年,学校科研院全面启动“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围绕三个面向构建学校“十三五”科技规划“1+7”任务体系,先后开展了“XX工程”、预研支撑、电子支撑、空军、二炮等领域规划征集上报工作;同时积极向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汇报,争取学校获得国防科工局重点建设支持;谋划太赫兹科学技术等一批有望冲击国家层面专项的重大任务;加强网络安全、大数据、核心材料与器件与国家科技计划战略层面实现对接,提升学校承担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

  学校的研判是,“十三五”是我国全面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学校科技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而我校也早已经迈出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步伐,学校科研院表示,将协同全体科研工作者努力把使命转化为行动、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在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做出应有贡献。

  据统计,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学校国字号人才占科研人员比例接近10%,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同时,一大批年富力强、具有非常优秀的甚至是海外一年以上学术背景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目前我们2/3的第一负责人年龄在45岁以下,这些青年人才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热情,是支撑学校后续发展最有力的人才保障。这也成为我们奔向“双一流”的最大底气和信心所在。

整合+协同

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成果喜人

  “跨学科交叉协同”,这是“十二五”学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布局,在巩固已有优势的同时,学校首先瞄准战略必争领域布点和建设,如今,以大数据研究中心、机器人研究中心和信息医学研究中心等校级特色研究中心为代表,我校的科研平台建设亮点不断,为成果不断绽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5年9月12日,在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开幕式上,以轮椅为伴的小伙子林寒站在了舞台上。他穿着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缓步前行,将残运会圣火传递给下一个人。研发这套系统的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洪教授说,该中心是学校首批建设的特色研究中心之一,这种跨学科、跨学院的组织和学校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探索大工程团队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才有了后来的家用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等高水平社会机器人示范平台。

dashuj.jpg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校长李言荣代表双方共同签订《大数据研究中心共建合作协议》

  同期建设的其他几个中心也发展迅速、态势良好。大数据中心在PNAS、Nature Comm.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中心主任周涛教授与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一道当选央视“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学校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共建大数据中心,让中心成为大数据行业的“贝尔实验室”的梦想又更近了一步。信息医学中心在尧德中教授的带领下,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中心成果两次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发表,并均被Nature Asia选为研究亮点。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了以“脑信息”为核心,生物信息、医学信息、医学成像等交叉跨学科合作的科研新格局,努力在信息医学的春天开拓进取。

  大数据、机器人、信息医学等特色研究中心频频亮剑、成效初现。正是成电人60年来一脉相承,致力于用科技之剑服务国家、为民族复兴不遗余力的生动表现。

  上半年,“下一代互联网数据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这是我校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的支持,也是“十二五”以来我校新增的又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随着电子科技大学与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申报的“高场磁共振脑成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四川省科技厅立项批准建设,联合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同申报的“四川省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工程实验室”和联合四川阿泰因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四川省安全生产智能服务机器人工程实验室”获四川省发改委批准建设,我校接连新增了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在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我校“信息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和“服务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也获得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正式成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除了进位“省部级”,部分科研平台瞄准了更高的目标。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瞄准“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2015年,该实验室不仅完成了磁共振中心和神经心实验室装修改造工程以及实验室的整体搬迁,又新建“脑功能调控研究平台”“大型科学计算共享平台”,还承办了天府脑科学论坛,奋力朝着国家级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打通政产学研用的“任督二脉”

积极加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2016年1月5日下午,2016年创业天府·菁蓉创享会暨成都菁蓉镇创新创业专家导师国际交流峰会在成都菁蓉镇举行。副校长杨晓波代表学校与郫县人民政府签订《共建“一校一带”菁蓉镇创新创业基地及成果转化园区战略合作协议》。

  “一校一带”计划的落地实施在2016年伊始便结出了新果实。从计划酝酿、提出到2015年9月与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几年,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周边的沃土上将形成集人才培养、教育实训、产业研究、孵化转化、加速推进和园区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产业经济带。

yixiaoyid.jpg

电子科大与成都高新区签约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暨“一校一带”计划

  以“一校一带”计划为代表,在坚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三重点原则的基础上,我校正积极走出校门,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加速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新步伐。

  2015年,学校与天府新区、成都技术转移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天府数智谷”创新创业基地,在大数据、智慧信息系统、网络空间安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合作;与成都市、郫县、五粮液集团正在协商签订合作协议,在共同推进“一校一带”行动计划、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智慧城市、菁蓉镇创新创业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泸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智慧城市建设、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会同四川省经信委,共同筹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建设方案已报省政府审定。

  走出校门后,既要接地气,更要努力引领前沿。2015年,我校与华为公司联合在校内共建了国际上第一个5G通信技术实验外场,打造全球技术最先进、测试条件最优越,最具规模的5G关键技术及系统验证平台,有力支撑我国未来5G通信技术的重点研发工作,该项目获得了国家工信部重大专项的支持。

  目前,试验外场已完成第一阶段“核心网络升级改造”。下一步,校企双方计划继续加大投入,将外场建设成为全球首个支持C-RAN、Massive MIMO、新空口等核心技术验证的5G 测试外场,并使联合实验室成为具有5G全频谱系统研究能力、业界领先的全频谱信道研究能力的专业IRF研究实验室。

  如果科研不能率先实现一流,那学校的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校科研工作者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紧迫感,不等不靠不拖、大干快干实干,为电子科技大学的辉煌明天努力谱写新篇章。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