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科学报:高校应做“互联网+”创新创业引领者
文:陈彬 彭丽 陈伟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5-08-28 4513

  8月27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第七版以《高校应做“互联网+”创新创业引领者》为题,专访了李言荣校长。李校长在专访中就“互联网+”“创新创业”“泛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一校一带”战略等进行了深入阐释,介绍了我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方面的探索。全文如下:

1.png

  在大学阶段,我们需要着力培养的并不是学生的某种狭义的“创业能力”,而是一种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深厚的学科底蕴,这种底蕴是需要依靠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完成的。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初,国家又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该意见中11项重点行动的第一项就是“互联网+”创新创业。

  “互联网+”创新创业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因此,许多高校意识到,要以此为契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而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支撑。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大力实施以“互联网+”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一校一带”战略。为此,本报采访了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

跨界创新,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您是如何理解“互联网+”的?

  李言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电子技术,尤其是随后兴起的微电子技术把人们带到了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2010年以来,由于移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交叉渗透、深度融合,又直接把人们带入了高级信息社会。可以说,真正的信息时代才刚刚开始,这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人人都有可能出彩的机会。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两大趋势已十分明显:一是信息技术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出现全新的技术,但它与其他关联技术的融合发展又不断产生出新的交叉领域;二是信息技术向其他行业的全面渗透,尤其是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结合,正在颠覆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所以,只有在“互联网+”时代,依靠个人智慧而进行的万众创新才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很多行业都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大门,降低了门槛值,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了。这与电子技术时代的创新创业严重依赖于硬件平台不同,“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与硬件条件的关联度大大降低了,使得大众创业不仅成为可能,也成为了现实。“互联网+”的“+”就是跨界,就是要跨界创新、交叉创新,只有抓住了跨界创新这个关键,跨入到别的行业、领域,才能把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使“互联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

把握机遇,彰显特色

  《中国科学报》:“互联网+”背景下,以电子科大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专业优势高校应如何布局?

  李言荣:当前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中,高校创新创业非常重要,尤其行业性高校应该走在前列。电子科大是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985工程”重点大学,更应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工作中作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贡献。

  早在前几年,电子科大就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和保持电子信息特色。当前,学校提出并强化从“电子行业”走向“行业电子”,其实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可以说,我们一直在谋划发展“互联网+”,也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遇。学校把大部分科研方向的重点转向与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上,成立了一批面向知识应用为主的跨学科、跨学院、跨界的学校特色研究中心。

  同时,学校利用在IT领域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以及平台优势,特别是与行业紧密结合的特点,以及与地方、企业合作的良好基础,强调要尽快把这些优势最终转化到人才培养上,使学校成为在电子信息领域引领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中国科学报》:“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应有什么标准?

  李言荣:仅以电子科大为例,我们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强泛信息化人才培养,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的厚实基础,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所谓“泛信息化人才培养”,就是学校打破原来按一级学科,甚至二级学科的专业化培养模式,打通电子信息领域5个主要一级学科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按照年级进行三个阶段和三种人才类型培养:大三甚至更早就进行分流,尽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专业通识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针对学生毕业后的不同出口进行分类培养。面对把创业作为未来职业主要选择的学生,以培养出愿创业、能创业的团队和个人为目标,实现孵化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创业。有研究表明,学生创业的最佳期也不是求学阶段,而是就业工作的数年后。那为什么还要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呢?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创新创业获得一定的创新体验、创业历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为日后踏足社会积累人生资本。

  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学阶段,我们需要着力培养的并不是学生的某种狭义的“创业能力”,而是一种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深厚的学科底蕴,这种底蕴是需要依靠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完成的。因此,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我们既需要一定程度的“专门教育”,同时也需要在更宽广范围内的“泛化教育”。

“一校一带”,引领发展

  《中国科学报》:贵校现在提出了“一校一带”战略,请问该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李言荣:我们可以首先举一个例子,美国斯坦福大学成立于19世纪末。但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该校还只能算是美国的二流大学。然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紧紧抓住了电子技术兴起的机遇,成就了世界名校的不朽荣耀和硅谷的蓬勃发展,所以也就有了“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的名言。

  电子科大与当年的斯坦福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学校清水河新校区位于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都市高新区,园区内也汇聚了众多IT巨头。因此,我们想借鉴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模式,实施“一校一带”战略,即在清水河校区及周边形成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链,积极谋划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新布局,使学校成为中国最好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个战略已经得到了四川省、成都市等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中国科学报》:应该说,在国内高校中,如电子科大这样具有可以与产业和行业联合,加强创业人才辐射能力的高校不在少数,您认为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李言荣:在这方面,高校首先要做的是放下身段,主动接触学校周边的行业企业,力争做到与行业产业的需求无缝对接,真正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综合优势交叉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去,在交叉中找机遇、在渗透中找方向、在融合中找突破,并将其转化为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最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此外,在高校内部的创新创业要走掌握核心技术的路线,相对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探索新的模式。在电子科大,我们让三五个以上的学生经过前期的碰撞、交流提出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再让青年导师加入团队进行引导,最后引入国家级科技平台或科研大团队的软硬件资源作为支撑,形成“1+1+1”的创新创业组织育成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中国科学报》 (2015-08-27 第7版 视角)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5768.shtm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