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电子科大学术研讨会举办首期活动
文:教师发展中心 抗干扰重点实验室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15-07-01 6831

  6月23日,电子科技大学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开幕。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4位IEEE Fellow以及4位知名学者受邀做客为期两天的首期学术研讨会(2015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UESTC),与我校师生探讨信息工程相关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IMG_3621_副本.jpg

  副校长胡皓全出席开幕式,代表学校欢迎海内外知名学者的到来。他表示,高水平学术交流有助于我校师生及时了解和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增加我校师生与国际一流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对于提升学校学术创新能力,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我校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希望通过一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会,通过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师生们思维的碰撞,推动热点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QQ截图20150701114044.jpg

  23日,台湾科技大学韩永祥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永成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范志平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李硕彦教授4位IEEE Fellow为师生们带来精彩的“名师讲堂”分享。韩永祥教授以“Efficient Decoding over Unknown Impulsive Noise Channel”为题,描述了处理Impulsive Noise的必要性以及建模问题,并采用伯努利-高斯等模型对其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最佳结果。有同学提问韩永祥教授是如何想到这个解决方案的,他风趣地回答说这是自己散步时的突发奇想。黄永成教授带来题为“Scheduling with Sequences in Advance Wireless Networks”的讲座。黄永成教授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无线通信、非线性滤波及基于信息的控制理论的研究,他分享了其团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启发了在场师生的学术思维。

  范志平教授以“Convergence of Computeing,Telecommunications and Storage”为题作交流。谈到对大数据的见解,他说,数据就像石油,需要挖掘、提炼、传送。当前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他总结了大数据的体量、多样、价值、速度四个特点,并提出了以内容移动容量为中心的“计算-存储-通信”三位一体协同融合理论框架。范志平教授同时表示,大数据也存在算不起、传不起、存不起,大量信息资源、存储资源被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在数据真实、有用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显得格外重要,他建议师生们要多思考今后电子信息发展的方向。我校特聘教授李硕彦为大家带来“Poker and Interconnection Network”的报告,让人惊叹不已。李硕彦教授轻易看出了纸牌魔术的门道,并运用抽象数学的原理,将纸牌经过多次洗牌,多次调转顺序,可以回到原位,他为其命名“42张经”。充满新意又有趣的原理,赢得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光影魔术手拼图2.jpg

  24日,来自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4位学者做客“学者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北京大学李辉教授讲授“Advance on distributed storage coding and systems”,分享其团队在分布式存储上取得的进展,讲解了基于分布式存储的编码策略,并对自修复码的进展等问题进行了介绍;香港科技大学缪伟豪副教授介绍了“PiCode: a Novel Picture-Embedding Barcode”,提出一种将图片整合到一个2D条形码的方式,称为 PiCode,并举出了 PiCode应用方面的具体实例,分析了相关行业应用发展等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沈颖祺副教授阐述“Lattice Network Codes”,就晶格网络代码以及实际应用等问题进行讲解;香港中文大学张颖珺副教授探讨了“Towards a Scalable C-RAN PHY”,介绍了可伸缩层C-RAN物理层以及其特点和应用。

  我校师生与学者们了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认为本次研讨会促进了学校信息工程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拓展了老师们的学术合作渠道,拓宽了学术视野。

  电子科大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首期活动由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和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办。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通信学院以及抗干扰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参加学术研讨会。


相关链接:

  为加强我校师生与海内外知名学者的合作交流,由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学校举行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鼓励和支持老师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学校,围绕一至两个领域集中开展研讨和交流,为我校师生带来水平先进、视野全面、研讨深入的学术见解,加强学术思想碰撞,营造相互包容、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活跃学术文化交流氛围,促进师生成长。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

"